“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研究”课题
工作报告
京山县职教中心课题组
《职业学校文化课老师向专业课老师转型研究》这一课题属于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的子课题,学校领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慎重提出并经过上级组织严格审核后批复立项的,于2010年4月30日正式申报开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校职业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是:我校的师资力量严重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不对路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专业教师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具体而言:
专业课教师队伍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专业课教师总量不足和文化课教师结构性过剩并存,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兼职教师补充困难;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一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矛盾,为了增强中职生的职业素质,为了不让有限的教师资源闲置,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稳定进行以及校园的和谐,迫切需要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任务
通过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研究,使转岗教师能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和成功转岗。为此,我们确立以下四项研究内容: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我校专任教师师资现状的调查分析;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的原则及策略;课程体系改革、品牌专业打造与专业课教师培养方向及途径;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初步探讨,为提高我校职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打基础。
三、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县教科所领导及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的通力配合,以及学校提供了本课题研究得以正常开展的各种资源,这些都为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教科研的工作计划,聘请县教科所专家担任课题研究指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接着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2.学校科学地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性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师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和教师成长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按步骤进行转型。对现有的所有文化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通识性培训,让他们转变普教观念,认识职教规律,掌握职教方法,成为职教内行人。根据当前教师专业水平的个体差异和未来专业发展需要,为不同层次的文化课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促进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学校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活动场所和学习条件
我校有一校三区的优质活动资源,主校区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亚太校区有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有现代化的工厂车间等作为教师转型研究和实践的物质载体。
学校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路子,主校区定期聘请对口高职院校专家来讲学和指导,亚太校区聘请工厂优秀的技术能手当师傅,学校推荐勤奋好学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培训。
4.确立课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以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和个案研究,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本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成立课了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到人,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及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调整和修改。
(2)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12月)
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 调查统计阶段。此期间小组成员深入企业、服务业进行调研,通过图书馆(室)、网上浏览,收集材料,信息交换汇总,筛选材料,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论文,阶段性小结。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实验阶段。把初步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选择班级试点,定点培训, 分期举办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经验交流研讨。依据实验和文献资料,修改补充论文。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课题研讨,评价总结,形成专著,写出课题总结报告。并选出优秀研究成果,向对口刊物推荐发表,扩大影响。
(二)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整合学校资源,将研究人员分为调查组、材料组、实验组和评价组,搭建实践活动平台。
1.调查组
(1)通过社会调查,根据市场需要明确目前课程开发和建设
(2)统计我校文化课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习经历归类研究转型专业教师的培养方向。
2010年5月开始,调查组成员深入到我县工业园区以及服务业作好调查,掌握用工要求及标准,并到办公室统计分析教师基本信息,形成了我校办学情况汇报,为课题研究打牢定量分析的基础 。
2.材料组
通过查找文献的方式,找出同类课题研究转型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讨论,写出了大量关于了教师转型的原则和培养方向及途径的初步理论,为课题研究作了理论准备。
3.实验组
(1)教导处制定了转型教师培训方案
2010年8月在亚太校区,利用我校聘请的专业课师资对中青年文化课教师分组进行了专业课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在教室学理论,在车间学技能。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有力地配合了课题研究。
(2)创新转型教师培训途径
除了学校自培,还采取外派培训,校企互动培训,聘请专家讲学,师徒结对等形式开展课题实验。
(3)搭建转型教师成长平台
定点、定专业、定教师开展专业课实验,并于2010年10月,开展专业课说课竞赛,专业技能比武,提高转型教师的专业课素养。
通过以上举措,让转型教师进行专业课实践与尝试,为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实践性第一手材料,既检验了材料组提供的理论,同时,实验组的转型教师也写出了大量关于转型的体会性文章,保证了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4、评价组
将调查组、材料组、实验组提供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材料运用“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加工,写出了带有一定影响性和推广性的论文,分别被荆门市教科所校本研究网站、素质教育论坛,新课程研究等刊物刊用。
总之,课题研究的四个小组,分别对应课题研究的四项内容,贯穿于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调查组、材料组为实验组、评价组作好了数据和理论准备,实验组、评价组是调查组和材料组工作的展开和深入。使得课题研究内容有条不紊地得以理行,共同撑起了子课题研究。
四、研究工作的成效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校以抓好教科研为先导,紧紧围绕课题目标,采取了各种有效和有力措施,花大力气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1.探索到教师转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通识性培训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原则。
2.提高了全校文化课教师对发展中职教育科学的认识,削弱了教师转型的负面影响
,使得绝大部分教师从困惑、彷徨和犹豫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促进自身的转型。
3.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和学校作出的关于教师转岗调配工作二
者结合起来,找到了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最佳磨合方法。优化了师资结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4.获得了关于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的成功案例。涌现出
了如老教师李书文、杨卫国,中年教师王华习、唐科霞、许峰,年轻教师郭亮华、赵艳军等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
5.在课题研究组的帮助下我校新开了2个技能专业,社会反响良好。
五、丰硕的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论文分别被今日京山、荆门市教科所校本研究网站、素质教育论坛,新课程研究等刊物刊用。
2.实践成果:专业课教师教学活动案例展示;技能课教师技能竞赛获奖材料;有关我校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研究报刊、图片、音像资料;教师转型专业发展档案袋。
3.校本成果:中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模式实施手册
六、研究工作的反思
1.课题从立项到结题的时间才两年多,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因为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中职教育改革的的复杂性,再加上我们农村中职生教育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课题的研究实验活动并不充分、细致。
2.有少数教师对自身转型存在误区,认为职教发不发展是领导的事别人的事,跟自己无关,在教学坚持“穿新鞋走老路”。
3.课题研究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和物质保证,课题组部分成员研究积极性
并不高,因此,在研究的内容和质量上参差不齐,进而影响整个子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
总之,课题研究成绩是主流,不足是之流,故此缺憾鞭策我们继续努力。